导航菜单
首页 >  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引起糖尿病肾病患者  > 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进展

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进展

近年来,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、人口老龄化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,糖尿病患病率大幅升高,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,目前全球糖尿病约有4.15亿人口,预计到2040年糖尿病患者将达到6.42亿[1]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(diabetic retinopathy,DR)属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,作为主要的致盲性疾病之一,目前已成为青壮年人群中视力残疾和失明的主要原因。约有1/3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症状,这其中1/3的人又明确患有严重的视网膜病变或黄斑水肿[2],除了对视力的影响,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存在也意味着系统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增加,时刻危及患者的生命。

DR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视网膜局部组织发生缺血、缺氧,眼底周细胞丢失、眼部血管微循环障碍、血管壁和血液流变学特征发生改变,并最终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。DR的发生、发展与糖尿病病程及血糖水平有密切的关系,且早期药物干预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。目前,DR的临床治疗手段主要有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、玻璃体切除术、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等,但由于多针对晚期病变且治疗效果不理想,故对DR前期的诊断及防预更具有实际意义。因此,

相关推荐: